网络与新媒体
网络与新媒专业
2022年被艾瑞森校友会网评为“五星级专业”
即中国高水平应用型专业
本校特色专业、专项人才培养与建设专业
近几年第一志愿录取率为100%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是国家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下设的本科专业,是顺应数字化时代传媒产业变革的趋势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型专业,旨在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宽阔的国际视野、高度社会责任感、深厚的新闻理论功底、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跨文化传播能力、敏锐的社会观察力、良好的媒介素养、扎实的传播专业技能、积极的创新探索精神、富有创造力的高端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一、专业特色
新:本专业采取“新文科”+“新工科”+“新商科”交叉融合培养模式,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高度社会责任感、深厚的新闻理论功底、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宽阔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传播能力、敏锐的社会观察力、良好的媒介素养、扎实的传播专业技能、积极的探索精神、富有创造力的复合型人才。
优:优秀有教学理念、优化的课程体系设计、优秀的师资人才队伍。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考研、考公务员方具有较大优势。就业优势在于就业选择面广、就业岗位多。学生在平时练习、作业、实训中都是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多个行业前沿案例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新媒体内容生产、传播与运营知识,课上的内容可无缝对接于实践。本专业学生在互联网产品设计与运营、移动互联网开发和数据分析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业后职位上升较快。考研优势的是对口专业多,考研成功率高,每年都有一批学生考上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研究生。
学生 | 研究生录取院校 | 研究生录取专业 | 入学年份 |
罗家濠 | 英国约克大学 | 社会媒体与互动技术 | 2020 |
蔡俊钦 | 深圳大学 | 新闻与传播 | 2020 |
杨钰琳 |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 | 大数据文化与社会 | 2020 |
王丽红 | 武汉体育学院 | 新闻与传播 | 2020 |
张佳佳 | 广州大学 | 学科语文 | 2021 |
万可枫 | 安徽财经大学 | 新闻与传播 | 2021 |
周滋娴 | 江西农业大学 | 生物与医药 | 2021 |
詹晓燕 | 扬州大学 | 现代教育技术 | 2021 |
胡铖怡 | 纽卡斯尔大学 | 媒体与公共关系 | 2021 |
柯根 | 纽卡大学 | 社会媒体与社会研究 | 2021 |
潘卓祺 | 香港浸会大学 | 人工智能与数字媒体 | 2021 |
彭文字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新闻与传播 | 2022 |
音璐 | 安徽大学 | 新闻与传播 | 2022 |
姚凌欣 | 汕头大学 | 新闻与传播 | 2022 |
陈舟驰 | 西安外国语大学 | 新闻与传播 | 2022 |
张玮锋 | 浙江传媒大学 | 新闻与传播 | 2022 |
考公优势: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植入了考公申论与写作训练。
实:实施“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策略,用丰富的实战项目、先进的实验设备、众多实习与实践基地培养拥有三种思维(互联网、大数据、创新)、掌握三种能力(互联网产品开发与运营、新媒体数据挖掘与智能分析、网络舆情监控与舆论引导)的的复合型人才。学生在平时练习、作业、实训中都是模拟真实工作环境,多个行业前沿案例解析,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新媒体内容生产、传播与运营知识,课上的内容可无缝对接于实践,毕业后在互联网产品设计与运营、移动互联网开发和数据分析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就业后职位上升较快。
二、课程体系
1、核心课程
融合新闻学、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数字媒体技术、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多媒体作品创作、非线性编辑、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Python、网络舆情监测与研判、API、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
2、专业方向课
(1)产品设计与运营方向
信息可视化、写作训练、用户与视觉界面设计、新媒体产品设计与项目管理、大数据、网站运营与管理、产品经理能力培养、交互设计、网络文案与创意写作。
(2)数据科学与互联网应用开发方向
信息可视化、写作训练、H5互动技术与应用、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移动互联网开发、Web数据挖掘、前端开发框架、融媒体主持、Python数据分析。
3、专业选修课
(1) 内容生产能力培养:摄影与摄像、视听语言、短视频制作、矢量图形设计、VI设计与品牌策划、报刊与杂志编辑;
(2)新媒体运营能力培养:广告文案写作、媒介融合、网络广告营销、新媒体节目策划与展示、数字营销、广告心理学;
(3)人文素质养成:传媒艺术与文化、美学与艺术原理、创意思维与创新技法、科技、娱乐与设计、文献综述与写作、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评论、互联网产业英文信息选读;
(4)应用能力拓展: Linux基础及网新运维、数据库应用基础、虚拟现实(AR/VR)开发、大数据能力建设、UX设计基础、微信小程序开发与运营、Python数据分析、数字人与元宇宙。
三、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宽阔的国际视野、高度社会责任感、深厚的新闻理论功底、全媒体新闻传播知识、跨文化传播能力、敏锐的社会观察力、良好的媒介素养、扎实的传播专业技能、积极的创新探索精神、富有创造力的高端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
本专业突出应用能力,重视国际化,强调复合型素质,要求学生既能从事数字化新闻信息的深度、综合生产和传播工作,同时具备数据抓取、舆情分析、新媒体产品设计与制作等综合能力。本专业实施“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涵盖新闻传播学、计算机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等专业基础,构筑复合型知识体系;“专才教育”以网络与新媒体产品设计与运营为枢纽,将技术、市场、内容三者有机结合,重点研究互联网和新媒体的用户体验,项目研发、内容创意、运营管理的复合型、创造型、应用型人才。
四、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政府部门、政府机构、数字出版企业、电子商务企业、数字营销机构从事新媒体内容采集、编辑、传播以及互联网产品研发与推广工作。
1、各类门户网站、传媒商业网站、党政部门网站、企事业网站的信息采编等工作,与新媒体相关的网站策划、网络推广以及网站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2、各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记者、编辑以及各类节目策划、节目制作等工作。
3、媒体行业的活动创意、媒体策划等工作。
4、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写作、视频节目策划、编导、制作工作和整合营销、媒体公关等工作。
五、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26名,其中博士和在读博士6名,他们来北京大学、暨南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大部分有海外工作和学习经历,专业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主持多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
六、教学条件
本专业教学软、硬件设施一流。建有融媒体研发中心,VR直播间,多功能演播厅等。学院与南方网、华人头条、广州电视台等大型媒体合作办作,还与大湾区开放大学协同育人,培养社会急需的创新型人才。学院还建有“用户研究”、“大数据分析与互联网应用开发”、“虚拟现实开发”等工作坊,学生根据兴趣可选择不同的工作坊参与项目开发,或进行创新与创业实践。
序号 | 实 验 室 名 称 | 实验室面积(M2) | 总价(万) | 建立时间 |
1 | 非线性编辑实训室 | 120 | 80 | 2016 |
2 | 摄影棚 | 120 | 240 | 2017 |
3 | 虚拟演播厅 | 60 | 120 | 2018 |
4 | VR/AR虚拟现实实训室 | 60 | 60 | 2019 |
5 | 新媒体与语言产业实验室 | 120 | 150 | 2020 |
6 | 新媒体用户研究中心 | 60 | 60 | 2021 |
七、师资队伍
本专业拥有一支高学历、业界经验丰富(一部分教师有海外工作经历)年轻教师队伍,他们分别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台湾世新大学等名校等名格。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设在世界杯买球入口,在人文素养与新闻传播的能力培养上,与新闻学、汉语言文学专业采用“交叉与融合培养”方针,培养学生具有基础雄厚、知识结构广博、动手能力强的特点,逐渐打造出了“口头、笔头、手头”三头并举,“文艺、手艺、工艺”三艺同精的办学特色,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做出有益探索。
本专业教师科研能力强,主持多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发表多篇重要学术论文。同时在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指导学生在重要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如甘尚谦同学在游鸽老师的指导下在SCI期刊《Axioms》上发表学术论文《Public Opinion Spread and Guidance Strategy under COVID‐19: A SIS Model Analysis》(中文译名:COVID-19下的舆情传播与引导策略:SIS模型分析),甘尚谦同学根据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期间社交媒体舆情的发展状况建立舆情传播模型,不断深挖与钻研,在毕业前夕在SCI期刊《Axioms》(ISSN: 2075-1680, Published:17 June 2022)发表。该论文独特的观点是在易感-感染-易感(SIS)模型建立基于文本的情感特征的舆情传播模型,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和较高的社会价值,充分展示了本专业教师团队的综合实力。
游鸽老师与甘尚谦、邱天慧同学的合影
八、实施策略
围绕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积极探索“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融专业教育与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涵盖新闻传播学、计算机基础、人文社会科学、经济管理等专业基础,构筑复合型知识体系;“专才教育”以新媒体产品设计、大数据分析与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将技术、市场、内容三者有机结合,重点研究互联网产品和新媒体的用户体验、项目研发、内容创意、运营管理与科技前沿知识与应用。突出应用能力,强调复合型素质培养,要求学生既能从事数字化信息综合生产和传播工作,同时具备新媒体产品设计、数据抓取、舆情分析等综合能力。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推出“三融三创”人才培养创新机制,通过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搭建起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融合融创平台,提升社会实践能力。
九、办学成果
本专业非常重视产、学、研与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向高水平应用型本科转型,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专业理论知识并重培养,将“教、训、练、赛”有机结合,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教学成果丰富,教师和学生有大量的科研项目立项,发表多篇重要学术论文。近几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米兰设计周全国高校作品展、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等大赛中获奖达600多人次等,彰显了强较的专业竞争力。
1、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发表重要学术论文
2、近两年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比赛获奖情况
3、近两年教师科研项目情况
4、近两年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情况
十、培养规格
1、素质要求
(1)政治素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方向,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维护国家利益,遵纪守法。
(2)道德素质。始终坚守新闻真实性等基本准则以及服务国家、服务人民、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理想。
(3)专业素质。具有清晰的新闻从业者的角色认知,具备积极乐观、竞争协作的良好个性,掌握新闻传播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备创业基本素质。
(4)身体素质。身心健康,符合教肓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标。
2、能力要求
(1)具备与新闻传播学类工作相适应的理论学习能力,并掌握持续学习的方法。
(2)具备与新闻传播实践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业务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
(4)具备计算机和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力。
(5)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具备初步的社会科学调查与研究能力。
(6)能进行网络与新媒体项目或产品的策划、设计、开发与实践。
(7)能大数据分析进行信息过滤、媒介整合、组织信息及传播。
3、知识要求
(1)掌握新闻传播学相关理论知识和基本业务投能,拥有比较广博和扎实的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基本知识。
(2)了解党和国家新闻宣传的方针、政策和相关法规。
(3)具有良好的创意思维与创新意识。
(4)掌握科学的证思维方法,具有基本的人文社会科学调查研究能。
(5)掌握业界发展现状与变化趋势,了解外国行业和专业发展动态。
(6)了解并掌握计算机和现代新媒体技术基础知识以及相关应用。
(7)熟练掌握1门外语,在外语的听、说、读、写、译方面达到较高实际应用水平。
(8)掌握媒介经营管理的相关原理和知识,具备一定的市场营销、媒介调查、媒体策划与运营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9)了解并掌握创新创业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创新思维与一定的创业素质与能力。
(10)熟练掌握计算机科学及信息学知识,为数据分析、移动互联网开发打下基础。